从0到2000万的用户量罗振宇主导的得到APP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如果你没听过得到APP,那么,你可能听说过「罗辑思维」,得到APP是罗辑思维团队花费2年多时间,打磨的一款知识服务类产品,主要通过语音+图文的方式,付费提供知识服务。

因4.0版本更换了猫头鹰LOGO,将得到APP推到了风口浪尖。得到APP自出生那一刻就光环环绕,明星团队打造,发布1年营收超1亿,2年多2000万用户。

创始人罗振宇(罗胖)是个面相有点吃亏,但是很有学识的人,作为一个文科生,经他主导创建的得到APP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由他一手鼓吹的知识服务行业是否是一个创业风口?

「得到」,为你提供最省时间的高效知识服务。「罗辑思维」团队出品,提倡碎片化学习方式,让用户短时间内获得有效的知识。每天20分钟,在这里学知识、长见识、扩展认知,终身成长。

这是一个社会现象,短时间内不会因为一个产品或者人物,发生改变,本文也从未想过借此社会现象奋笔疾书。

产品大观始终专注于从产品和运营角度深度拆解互联网产品,试图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一部分人快速了解一个产品的始末,能有点启发并运用到工作中,就再好不过了。

所以,让我们把视野聚焦到得到APP上面。经过两年多的打磨,得到可能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专业知识服务商之一,罗辑思维团队在去年提出要建立一所终身大学,并通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来传输这一想法,试图抢占人们的心智,按照目前的时间点来看,得到还是个婴儿,一切结论还为时尚早。

简单概括:得到是一种新型知识获取通道,通过邀请业内专业大咖,将专业知识以语音+图文方式输出成体系课程,供大家付费有偿视听,低成本和碎片化来获取知识,进行自我成长,顺便降低自身的焦虑感。

2016年12月 得到APP用户超过350万,上线月 罗振宇宣布「罗辑思维」周播视频在各大平台停更,只在得到APP播出。

2017年05月 推出001号知识发布会,推出12款知识产品,并对业内同行共享「得到品控手册」。

喜马拉雅FM:致力于在线音频分享平台的建设与运营,成为音频领域的 YouTube 。定位为UGC(用户原创内容)模式的喜马拉雅除了拥有海量的节目音频之外,也已成为音频创作者最集中、最活跃的平台,今年5月获得E轮融资,网传估值超过40亿美元。

罗振宇说,现在的知识服务参与者,都是“汪洋里孤独的打渔人,我们凑近一点打渔,关键时刻还能守望互助”。

不管是喜马拉雅还是蜻蜓FM都是深耕音频多年的玩家,他们的特点就是丰富,包罗万象,偏向于泛娱乐+轻学识,这点和得到APP不同,得到追求的是专注精品,小而美,知识标签更重,所以,得到选择了一条注定不会快速实现用户增长的路。

这一阶段,得到APP一直在探索产品的定位,虽然瞄准了知识服务领域,但是,如何做、用户喜欢怎样的方式学习、如何激励用户成长、如何陪伴用户成长等等实际问题,都需要得到团队去一一验证和探索,严格意义上来讲,得到算是互联网知识服务的开拓者,前面无对象可抄,所以,这一阶段明显感受到得到产品的频繁调整。

得到在2015年11月18日,在iOS端上线版本,但是,得到团队正式对外发布得到APP是2016年5月,也就是团队内部打磨了半年的时间,用于技术沉淀及用户画像的探索,期间共计升级了8个版本,近一个月迭代一次,这在创业公司的项目中,算比较慢的了,也从侧面看出,罗振宇对得到APP付出了极大的耐心。

在V1.01版本,根据用户的反馈,在微信登录时,不再要求绑定手机号码。这个也是产品中的一个经典问题,至于,要不要绑定手机号码,很多时候要看产品类型和企业需要。得到作为一个知识服务商,前期用户基数少,且不存在监管麻烦,大可不必要求绑定手机号,徒增用户的尝试成本。

在V2.0版本正式推出了付费订阅专栏,采用网店的模式,全力推动单个爆品,并借助爆品引流,每个专栏定价199元/年。

在V2.1.1版本新增了试读功能,作为虚拟产品,用户无法像实物一样直观的感知交付物价值,很多用户处在观望状态,得到对自身的产品足够有自信,通过开放试读功能来增加业务量。

除此之外,此阶段最大的更新就是在V2.2版本,增设了「随时听」模块,提出3分钟听知识新闻5分钟读好书精华的口号,也是在极可能的增大新用户触网的机会,进而提高付费转化。

从后期的版本迭代来看,随时听模块的用户使用数据,应该不是很理想,得到在V3.0.0版本后逐渐降低了「随时听」的页面权重,随时听的出发点非常好,但是受限于得到现有免费内容的量有限,随时听很多时候会直接推荐老罗的罗辑思维,其他收费内容又无法在随时听模块播放,因此用户体验并不理想。

另一方面,由于得到APP本身在不停的探索,知识更好的交付方式,所以,每次升级在产品上面的变动都比较大,只是很多用户反馈无法跟上产品的变动节奏,学习成本很大。

罗振宇通过「罗辑思维」节目多年的沉淀,粉丝量超过700万,这还不包括微博和其他平台的粉丝数,称老罗为「国内社群第一人」也不为过,老罗在多个场合下,都试图能够充分调动用户及粉丝的积极性,来撬动更多的边界人员。

「当初罗胖给公司定的要求,就是做一家透明度高的公司,就是不造假 ,数据透明」。公司CEO脱不花在第一次例会直播上如是说。

直播人均在线万,注意直播仅在得到APP中可查看,这就是流量和活跃度,而且这2万人中,部分人员会写例会心得,在网上形成二次传播,进一步加大得到的影响力。

福利:我们整理了,得到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的例会文本内容,多达30万一比一原稿,整合成「得到例会」大合集,到产品大观(chanpindaguan)公号回复:得到例会,可获得下载链接。

产品的用户是谁,他们来的得到想获得什么,我们能提供给他们什么,怎样交付知识才是最有效的,如果想要建立一所终身大学,产品应该配备什么样的评价体系?

在3.1.0版本,增设了「知识账本」功能,用于记录学习时长、学习内容,并整合了用户最新的笔记、收藏和留言,以此来激励用户持续学习。

得到团队称:回顾和思考学过的知识也是增进新知的重要途径。个人觉得主要思考应该来源于:吾日三省吾身。

除此之外,在3.2.0版本中,将「今日学习」升级为「学习计划」,这一变动的原始需求是因为拖延导致的信息过载,进而打击用户学习积极性,直至用户流失,即使用户花了钱。

罗振宇曾在跨年演讲中,提过国民总时间”GNT(Gross National Time)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是,罗振宇知道,当前商业活动中,用户的时间才是最宝贵的,商业就是一场抢占用户时间的赛跑,用户一旦因为受挫离开,你在抢占用户时间的比赛中也就失败了。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得到APP的这次改版,使用学习计划,顾名思义就是让用户有计划、有节奏的分配时间,进行持续的学习,而不是过于随性的跟随自己的心情。

说白了,建立一所终身学习大学,本身就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还需要学生配合。但是,大家按照「正规教育」的方法成长起来的,由于教育的太成功,出了校园可以说90%的大众都不知道如何有效学习。

明白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已经超出了买卖关系,是终身负责制,否则,一起建立一所终身大学的目标就无从谈起,所以,老罗选择了一条十分苦逼的道路。

持续迭代的精品专栏和大师课,让大众以更低的价格接触到这些知识,实现知识更高效的分发,不得不说,得到团队在课程打磨上是数一数二的,课程的高质量也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产品方面,得到一直在探索一种既能实现知识高效分发,又能真切的帮助用户实现持续成长的交互方式,这种精神是值得褒奖的,但是,对于老用户来说也大大增加的学习成本,要知道得到的每次大版本升级,都不亚于重新打造一个APP,甚至4.0版本,连同logo也一同进行了更换。

2017年10月,得到App把听书馆搬上北京地铁4号线,乘坐“每天听本书”地铁专列,扫描车厢内二维码,即可领取得到App“每天听本书”7天VIP体验,把全车书一键带回家,同时,每天还有24K金条送出,真正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话变成现实。

2017年5月18日 ,北京维场39.9度空间,罗辑思维「得到」迎来了001号知识发布会,发布 12 款知识产品,9 位专栏老师轮流登场,每个人站在罗胖对面完成 10 分钟左右的演讲。

也是在这一次,罗振宇宣布开源得到知识服务的心法和工作流程《得到内容品控手册》,让更多的知识服务创业者一起将蛋糕做大。

2017年9月,002号知识发布会,主要是发布得到的每天听本书 VIP年卡,这一工具,试图让人们每天花费半个小时,搞懂一本书,他们找到每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就像是人类派出的哨探,来到知识边疆,遥遥一望,然后告诉你他们看到的东西。得到的野心在于做全球最大的知识版权转述库。

得到如果愿意,他们可能是目前国内知识付费领域,活的最惬意的团队,但是,他们偏不。他们膨胀了,甚至给自己拼命找了创业使命和理想,不再单纯的为了挣点钱而活。

在拆解得到APP的整个历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罗振宇组建的核心团队的非常灵性。这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勇于承认自己错了,还没有对,并极力去找寻那个正确的答案。

从整个产品和运营的层面上来说,得到APP都不具备太多学习的点,但是,从产品层面,我们可以获取一些教训:

产品的重构在创业公司是非常常见的,主要来源于市场的不可预知,但是,也应该尽量多花精力在规划上,留足修正空间,避免耗费过多的资源,很多公司甚至无资源重构直接倒闭了。

2.既是重构产品,也要照顾用户习惯。很多时候,用户对于一个产品的习惯,往往体现在细节上,重构产品时,我们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大的功能上,忽略了历史版本的一些小细节,这恰恰是对用户习惯造成困扰的主要原因。

以上。总的来说,得到APP第一感官上给人的印象不错,因为团队过于频繁的调整产品信息架构(2年升级4个大版本,且变动都比较大),很多细节还没有来得及打磨,体验不佳,这一块仍然是得到团队需要注意的。

得到每一次的尝试和拓展都有可能让它成为行业先驱。罗振宇在一次分享中提到,说自己给业界挖过三个“坑”:

罗振宇说:“原来的学习培训,就是大学上完之后到新东方这类培训机构基本就结束了。然而再之后就没有系统化的大学后教育了。现在有这样的需求,必然会有人以创业的方式、商业的方式提供服务解决方案。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所以,罗振宇再一次押注知识付费,ALLIN得到APP,为此甚至撤资了papi酱,专心做好得到。

明眼人可以看到,其实,罗振宇的每一次挖的坑,自己都在坑中玩的有模有样,甚至成绩斐然,由于他们这个团队的灵活性和执行力,每次发现自己遇到瓶颈的时候,就会停下来思考,寻找新的增长点甚至更换赛道。

1.得到的背后是一支高执行、勤思考、广纳言的团队。以罗振宇为首,脱不花和快刀青衣辅助,多达半个商业圈的人脉和口碑支撑,并且这些在不断的拓展。

2.得到自身内容的质量非常高。凭借自创的「得到内容品控手册」,找寻业内最顶尖的人员输出专栏及课程,不断打磨单品品质,确保得到出品,必属精品。

3.民众的生活焦虑,人口红利的消亡,城市生存压力的不断增加,推动我们不断前行。我把知识分两种,一种是「消遣类知识」,比如动漫、小说、散文等;另一种是「成长类知识」,比如工具类、自然学科类、育儿类等。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民众需要借助知识的力量来缓解压力,不管是消遣类知识还是成长类知识,我们都将会被推向终身学习之路。

4.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改变消费观,愿意为知识付费。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及移动支付的普及,国民越来越愿意为自己喜爱的产品付费,不管是实物还是虚拟产品。

以上。我认为得到APP抱着建立一所终身学习大学目标,是一件非常苦逼的活,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尊敬的活。全球范围上来看,终身教育很多时候,停留在口号上,国家层面都没有成功的解决策略,可想而知,罗振宇给自己选择了一条多么艰辛的道路。

唯有把得到App做成标杆和标准,才能让得到App成为用户选择知识服务的必选项,才能在推动用户终身学习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一起成长。

。目前的趋势,还可以,坚持即可。keso曾发文拿得到APP和十几年前的卓越网对比,不看好精品路线,「用户需要的是多样性,而非精品,我无法依赖一个绝大多数我喜欢的书它都不卖的平台。」,我有不同的意见,知识类产品不像购物类产品,多数人一生能够接触并且需要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得到APP花费5-10年就可以完全覆盖,其他仅需了解的知识,去百度好了。

2.推出一个「如何学习」的免费大师课或专栏,打通用户底层学习思维。你们要相信90%的国民没有掌握学习一门知识的手艺,试图帮用户打通,后面的道路才会好走点,毕竟坚持本身已经很难了,不知道如何是好的坚持就更难了。

3.每月一次线下小会,每次主推一个专栏作者或大师,让他把话讲完。保持了精品课的前提下,让大师们走到台前,秀起来,是多方受益的事情,全网全量在线直播,让大家知道大师背后的故事,不是为了卖课程,就是为了打造大师品牌,让大众全方位了解大师,全网在线问答,这事可以授权给第三方做。

4.出自己的降噪耳机,平价售卖,碎片化并不是学习的好时间,大脑安静的时段才适合学习。国外的降噪耳机真的很贵,地铁中见到的基本都是手机自带的耳机,无法降噪或降噪效果差,这种适合娱乐,不适合学习。

以上。只是一个旁观者的拙见,有错我改,欢迎大家提交意见,如果得到团队觉得有道理,也请按照你们的方式去实现你们的目标,毕竟我是一个外人,很多事情看不透。

互动问题:在一二线城市,推进语音类知识付费产品的活跃度,很多时候是需要一个降噪耳机的。个人觉得得到团队应该联合国内外厂商推出联名降噪耳机,毕竟一副耳机直接影响着出勤时,是否会播放有声类产品。

你觉得类似得到、喜马拉雅等语音知识服务商,联名推出自己的降噪耳机,以小米平价模式售卖,是否有必要?能否增大用户使用频次,欢迎留言并给喜欢的留言点赞。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