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网消息高通公司已与印度企业集团塔塔集团接洽,商讨封装Snapdragon X Elite PC芯片的协议。
高通公司历来在智能手机领域一直表现强劲,但最近在移动设备销售趋于平缓后,一直在尝试实现多元化。如今,高通首席财务官阿卡什·帕尔希瓦拉(Akash Palkhiwala)表示,该公司正在与印度政府和塔塔讨论合作事宜,拟议中的交易将包括搭载高通Oryon CPU的骁龙(Snapdragon) X Elite PC芯片在印度封装。
X Elite芯片应该在高通的多元化计划中发挥关键作用。而且,人工智能不可避免地是其核心。高通认为,新芯片可以在不影响电池寿命的情况下提供强大的人工智能体验。联想、惠普和戴尔等PC制造商预计将在其下一代PC中部署Snapdragon X Elite。
帕尔希瓦拉说:“高通一直在与(印度)总理办公室和塔塔集团密切合作,使用印度的制造设施生产我们的芯片… 从封装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一个机会。因此,我们与塔塔集团密切合作。他们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的合作伙伴…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明显的协同效应。”
集微网报道,2023年,在国内疫情放开的同时,ChatGPT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技术革命,AI市场吸引了所有科技企业的目光,作为算力基础设施中的核心硬件,AI芯片市场需求持续爆发。
据Gartner预测,2023年AI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534亿美元,比2022年增长20.9%,到2027年AI芯片营收将是2023年市场规模的两倍以上,达到1194亿美元。当然,占据上述AI芯片市场份额的绝大多数为云端芯片,而边缘侧/端侧芯片尚处于大规模爆发前夕。
作为AI产业的深度参与者,亿智电子创始人兼CEO陈峰对集微网表示,目前边缘侧/端侧AI芯片领域仍属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状态,其是从2018年逐渐兴起的创新型产业,但疫情三年使得产业链上下游难以实现协同发展,导致芯片商业落地极为缓慢。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疫情抑制了AI芯片在边缘侧/端侧落地的需求,但AI赋能千行百业已经是行业共识,而亿智电子更是快人一步,其AI芯片累计商业化落地已经千万片,率先在智能车载、智慧安防、智能硬件三大应用领域实现多点开花的局面,并在面向家庭的家用智能门锁、面向办公领域的考勤门禁、面向社区的智能IPC等已经起量的AI应用场景占据了领先地位。
事实上,由于人工智能产业尚处于新兴发展时期,市场渗透率极低,其中视觉AI的渗透率更是远低于5%。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包括英飞凌、ST、联发科在内的几十甚至上百家厂商入局边缘侧/端侧AI芯片领域,但面对多元化、碎片化的应用场景,真正实现商业化落地的AI芯片厂商可谓是寥寥无几。
令人欣喜的是,在成立短短7年时间内,国内领先的边缘侧/端侧通用算力AI SoC芯片厂商——亿智电子已经与超3百家客户开展开发合作,其AI芯片实现了数十种智能终端品类的商业化落地。以智慧安防为例,产品涵盖智能IPC、智慧人脸门禁、考勤设备、智能车牌识别设备等;以智能车载为例,产品涵盖智能网约车设备、智能视频部标机、智能后视镜、AI行车记录仪、盲区摄像头等;以智能硬件领域为例,产品涵盖智能家用摄像机、智能门锁、云台等。
当前,市场上的智能产品多为联网设备,在智能化升级方面乏善可陈。不过,智能化发展已经是终端产品打造差异化的唯一发展方向,亿智电子坚定看好智能终端设备的发展前景,致力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化和产品化落地,为万亿设备智慧赋能。
例如,在家庭看护摄像机领域,亿智电子携手合作伙伴推出双向可视AI云台机,可以支持宠物检测算法、婴儿看护系列算法、手势识别或关键字识别算法、老人看护类算法等等,让家用摄像机真正成为守护居家安全的“智慧眼”。
在智能车载领域,亿智电子以自研AI SoC芯片赋能的网约车设备,可以自动识别人的脸部特征、手势和行为、语音等。如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出现打呵欠等疲劳反应,或是打电话等危险行为,智能网约车设备可以马上识别并发出预警,保证司乘人员的安全。
“公司可以提供从0.5T到4T的不同算力芯片,覆盖了主流端侧应用场景,可以帮助客户快速推出不同定位、不同算力的智能终端产品,后续公司也会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地升级主流算力区间芯片产品。”陈峰自豪地表示,其实目前AI芯片能够真正意义上赋能的应用场景不是很多,产业仍处于酝酿阶段,需要客户和整个产业链不断投入,但亿智电子已经在当前AI视觉芯片能够赋能的应用场景做到了行业绝对头部。
与CPU、GPU等发展较为成熟的芯片领域不同,目前AI芯片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尚未形成行业标准,这也意味着客户在基于AI芯片开发智能终端设备时,需要高度依赖芯片原厂的支持。
当前市场上的AI芯片厂商虽然都搭载了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但多数厂商是购买第三方企业打造的NPU IP产品,导致芯片原厂非常依赖上游IP供应商,仅凭自身能力无法支持下游客户的开发工作,而上游IP供应商对服务芯片原厂下游客户并不擅长,自然无法顺利完成商业化落地。
早在三四年前,陈峰就曾提出,AI芯片企业一定要自研NPU,只有充分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配合下游客户开发出创新型智能终端产品,最终赋能千行百业。因此,为契合市场对于智能化、算力的需求,亿智电子坚持自主研发核心IP,其AI芯片都是搭载自研NPU。
在本次交流中,陈峰再次强调了NPU的重要性,“AI芯片要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要素,在于芯片原厂必须充分掌握AI的加速引擎,自研NPU也是公司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在沉寂许久后,AI行业终于在今年上半年迎来了以GPT为代表的大模型热潮。虽然当前大模型技术仅用于云端,但业内已经达成共识,随着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算力会根据应用场景在云、边、端之间形成合理分布,大模型的小型化、专业化也会加速推进,生成式AI的潜在应用场景将不断扩大。
陈峰指出,AI大模型技术在端侧落地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云与端侧协同,在大模型落地的过程中需要解决感、知、决策和反馈四大问题,目前都在云端进行,而云端算力成本相对较高,就需要算力成本较低的端侧AI智能设备来解决感(信息收集)、知(结构化处理)的问题,云端则用大模型技术来解决决策和反馈的问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满足不同需求。
以云与端侧协同发展的方式,当前AI大模型技术已经在词典笔、平板电脑等教育类产品上成功落地。以词典笔为例,词典笔进行扫描后,对于一些知识扩展点,通过端侧AI技术实现结构化处理形成文本,再上传至云端,通过大模型技术进行后续处理及反馈,实现云端与终端的协同发展。
“第二种就是大模型的小型化,针对大模型算法本身进行升级优化,通过减少模型的参数量和复杂度,来实现轻量化运算,从而降低对算力的需求。”陈峰预测,在未来的2~3年内,大模型算法有机会实现轻量化突破,真正具备商业价值的大模型小型化才能到来,这对AI大模型技术在端侧的落地至关重要。
“生成式AI技术主要基于Transformer架构,端侧AI芯片则主要基于神经网络架构,而Transformer架构可以完全取代神经网络架构,且实现的效果更好。因此,AI芯片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也是转向Transformer架构,特别是在云端AI芯片领域。”
展望未来,陈峰表示,大模型、智能看护、教育和工业视觉等将是未来端侧AI蓬勃发展主流方向,公司正在积极投入对大模型技术的研发,也将与方案商、终端客户共同发力,探索大模型在边缘侧、端侧的商业化落地。
集微网消息,10月26日晚间小米14系列新机的发布与热烈反响,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望拉动供应链需求与价格,进一步催化手机供应链厂商经营环境改善。在25日的高通骁龙峰会上,卢伟冰接受采访时提到,小米14系列首批备货量超上一代一倍以上。预计将实现首批销量翻倍。作为小米14前后盖板、摄像头保护盖板和整机组装服务的供应商,蓝思科技位列受益供应商阵营。
作为全球智能终端外观结构件创新引领者,受益汽车行业景气度持续攀升与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市场回暖,在两大市场领域实现纵深布局的蓝思科技,业绩已有亮眼表现。10月18日晚间,蓝思科技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蓝思科技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6.31亿元,同比增长9.98%,环比增长31.85%;归母净利润10.95亿元,同比增长2.93%,环比增长119.88%。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338.08亿元,同比增长7.07%;归母净利润16.49亿元,同比实现翻倍增长。
蓝思科技业务涉及智能手机与电脑、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座舱等智能终端的结构件、模组及组装,涵盖玻璃、金属、蓝宝石、陶瓷、塑胶、碳纤维等新材料。三季度伴随终端市场需求旺盛,该公司获得了优秀的业绩表现,并呈现出了强劲增长势头。
伴随国内外汽车OEM厂商持续发布新车,年底销量高增正在催化市场行情。根据日前中汽协发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9月汽车销量为285.8万辆,环比增长10.7%,同比增长9.5%。1-9月,汽车销量2106.9万辆,同比增长8.2%,较1-8月销售增速提升0.2个百分点。
特别是在问界新M7等智选车热销背景下,围绕汽车智能化的消费需求变化正带动新一轮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更迭。智能汽车成为继电动化热潮之后,又一关键市场热点趋势,这为蓝思科技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机遇。
在汽车市场领域,围绕新能源汽车需求,蓝思科技已实现包括中控屏、仪表盘、显示屏、B柱、C柱、充电桩、动力电池结构件等多种产品的量产,接下来围绕智能座舱等智能化趋势,蓝思科技即将主推大型双联屏以及三联屏、侧窗、挡风、天幕等大尺寸汽车玻璃等新产品,有望实现单车价值量的上升,业务规模持续较快增长。
此外,蓝思科技已经与特斯拉、宁德时代、宝马、奔驰、大众、理想、蔚来、比亚迪等超过30家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及传统豪华汽车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客户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作为全球智能终端外观结构件创新引领者,蓝思科技已从强势的玻璃向其他领域拓展,形成涵盖玻璃、金属、塑胶、蓝宝石、陶瓷、碳纤维等材料矩阵,手机、汽车、智能穿戴、电脑、光伏等产品矩阵,实现业务的纵深布局,赢得了较大的市场增长空间。
而伴随汽车市场发展的带动与业务的渗透,蓝思科技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将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据悉,2023年上半年蓝思科技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座舱类业务实现收入22.82亿元,同比增长54.98%,毛利率取得了4.29%的增长。8月底,蓝思科技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表中披露,已明确感受到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座舱类业务成长很快,该板块业务未来也将是公司业务主要增长点。
在汽车市场之外,作为蓝思科技重点布局领域,智能手机带动下的消费电子市场回暖也将为蓝思科技的营收持续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近日,分析师郭明錤发文明确指出,中国手机市场底部将过。十一长假手机销售显著成长约15% YoY,23年Q4手机出货QoQ与YoY预期有望重拾成长。根据中国海关总署10月13日发布的数据,在全国出口重点商品量值的统计中,9月手机出口数量为8354.5万台、金额为1,150.2亿元,而8月仅实现6,456.7万台、511.5亿元的出口,出口数量、金额环比上涨分别为29.4%、124.9%。
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的结构件、模组及组装领域占据重要市场地位,蓝思科技凭借从原材料、设计加工到最终产品个性化设计自主可控的过硬技术优势,已赢得苹果、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荣耀等客户的认可。此次蓝思科技与小米的再次合作,更有力证明了蓝思科技作为全方位服务的一站式ODM精密制造平台,具备快速研发、量产能力,做到及时满足各大客户需求,为其与客户长期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据业内人士指出,蓝思科技不仅承接了此次小米14新机整机组装的订单,还供应了其他重要的零部件,如前后盖板、摄像头保护盖板等,充分体现了其在产业链垂直整合的能力。据了解,此前小米高端旗舰机小米13ultra也是由湘潭蓝思科技进行整机组装。蓝思科技26日在互动易中披露,湘潭园区经过两年的持续投入和建设,目前已实现物联网、智能仓储、产线全线自动化、单片流、在线检测等领先技术,已有多款高端旗舰手机在量产,正在加班加点开展第四季度的订单生产。
日前,蓝思科技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表中也披露,下半年公司订单较为充足,主要由于各终端客户在电子元器件成本缓解下,更加重视外观结构件的差异化创新,单机结构件价值量处于企稳回升之中,同时玻璃材质后盖占比有所回升。另外,在玻璃材质的外观性能和结构上,还有新突破和新技术,将助力产品整体价值提升。
此外,在手机和笔电市场,蓝思科技的中高端产品比例也正在逐渐增加,有助于强力支撑其营收表现。据蓝思科技近期披露,其湘潭园区承接的旗舰机比例正在逐渐增加,零组件的组装也得到了客户的大力支持。
值得一提,与财报发布同期,10月18日,蓝思科技宣布蓝思工业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据悉,该研究院预计总投资12亿元,重点研究脆性材料、新能源应用、光学应用、人工智能等十大领域。建成后,蓝思科技工业研究院将聚集300名以上的全球高层次科研人才、3000名以上的研发工程师,重点针对行业领域关键技术、共性问题、市场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
作为蓝思集团的核心研发机构,研究院将承担全面统筹科研布局的重要使命,承担更前瞻、更系统的研究任务,承担推动科技创新、攻克技术难关、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职责。
据悉,自2015年上市以来,蓝思科技已投入技术研发资金130亿以上,获得各类授权专利2100多项,位居行业首位。通过离子交换法形成表面应力增强玻璃强度的工艺、防指纹镀膜技术、高附着力超薄油墨配方等九大工艺,为全球消费电子行业所通用,为推动行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如今密集布局前瞻领域、加大创新投入,蓝思科技无疑正在不断加固其内生力量,塑造核心竞争力,有望借此赋能公司未来成长。蓝思科技方面此前披露,该研究院将就产品上可能会出现的更多光学性能、外观镀膜等要求,以及材料轻质化、终端产品轻量化等趋势进行研究。
总体来看,在2023年宏观环境与终端市场周期性变动下,蓝思科技已凭借强健的体系架构收获营收的持续增长,如今市场利好叠加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业务结构、材料创新等多方优势,有望实现各业务板块的持续增长,加大客户市场的渗透并加固其供应链头部玩家地位。
集微网消息西部数据与铠侠的合并谈判陷入僵局。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反对派实际上“冻结”了该交易,双方还未能就条款达成一致。
据知情人士透露,西部数据和铠侠仍然热衷于达成合作。尽管自2021年以来,两家存储芯片巨头之间的合并谈判一直断断续续。
三名知情人士表示,西部数据和铠侠的代表正在努力解决困难。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补充道,包括试图赢得SK海力士的支持。
对此,日本工业和贸易大臣西村康稔表示,政府将跟进事态发展,并继续支持铠侠,因为该公司是先进芯片的重要制造商。
因应AI服务器需求旺盛,广达资深副总暨云达总经理杨麒令10月29日指出,其实广达这两年已经扩产很多了,但预估今年AI服务器有两位数成长,明年还会持续向上,在庞大市场需求下,杨麒令透露,其实加州Fremont厂最近也想要继续扩厂,而德国也要继续扩产。
受惠服务器需求旺盛,广达在美国加州的Fremont厂近年持续扩产,而田纳西州Nashville厂区近期也公告将以7960万美元(约合5.8亿元人民币),发包给McLarney Construction,Inc. 承包共三项厂区内的兴建承包案。
对此,杨麒令透露,其实加州Fremont厂最近也想要继续扩厂,而德国也要继续扩,这些动作后续会陆续看到。
杨麒令表示,其实这两年我们已经扩产很多了,但产能还是不够。 扩产原因除了服务器本身产能不够外,主要还是因应AI服务器需求,因为目前来看,明年广达服务器可能会有一个比较高的成长。
杨麒令预估,今年AI服务器有两位数成长,明年还会向上,“明年AI服务器当然会比今年好,而且是好很多!”
至于为何不在既有的中国台湾扩产,杨麒令解释,我们现在有些产能往泰国去,当地也有在增加产能,所以其实亚洲有扩产,但是从全球来看,有些当地组装是因应客人需求,要最快速度反映。
此外,AMD、英特尔皆切入AI芯片市场,试图要挖英伟达(NVIDIA)墙角,杨麒令表示,预期2024年会看到一些效应,因为MI300X大概也是明年出,所以其实很多东西推出来,会让2024年变成AI的一个起始点。
集微网消息,七国集团(G7)的一份文件显示,这些国家将于周一(10月30日)就开发先进人工智能系统(AI)的公司《行为准则》达成一致,这些国家正寻求举措,减轻AI技术潜在风险,避免滥用。
由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组成的七国集团经济体,以及欧盟,在2023年5月首次启动了关于AI监管的进程。文件显示,这份由11个要点组成的准则,“旨在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并将为开发最先进人工智能系统(包括最先进基础模型和生成式AI)的组织的行动,提供自愿指导。”
该准则敦促公司和企业采取适当措施,识别、评估和降低整个人工智能生命周期的风险,并在人工智能产品投放市场后处理滥用事件和模式。
AI公司应发布有关人工智能系统的能力、局限性以及使用和滥用情况的公开报告,并在安全控制方面重点进行投资。
目前欧盟在人工智能立法方面走在前沿,而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国家,则采取更宽松的监管方式,以希望AI技术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欧盟委员会数字主管Vera Jourova10月初在日本表示,《行为准则》是确保安全的坚实基础,它将在监管到位之前起到桥梁作用。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